這裡要先聲明的是,我自己是五年級尾巴的,純就社會現況發表看法。
「草莓族」這個詞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,據「就業情報」雜誌的說法,所謂草莓族,原意根本並非現在的六、七年級生,而是指五年級生。他們做為「後嬰兒潮世代」,不論是價值觀或工作觀,都和先前的世代,出現明顯的裂變。這種現象並非台灣所獨有,當時美國所稱的「X世代」,日本所稱的「新人類」,韓國所稱的「386世代」,跟台灣的「草莓族」一樣,指的都是1960年代出生者,他們所反映的世代差異現象,當時曾在全世界激起熱烈討論。
以台灣為例,當五年級生是職場新鮮人時,躬逢泡沫經濟的鼎盛期,「台灣錢淹腳目」的黃金年代,從金融業到科技業,也正值全面起飛的階段,幾乎每個老闆都在頭疼招不到員工,大學生根本不愁出路,就業市場是「事求人」而非「人求事」。
但到了現在呢?整個六、七年級世代,都彌漫在「高學歷,低成就」的苦悶氣氛中。在五年級畢業求職的年代,國立大學經濟系學生只要拿著教授推薦信,就可以到當時雨後春筍般開放成立的新金融機構,謀得研究分析的工作;現在國立大學經濟系學生,能夠在街頭推銷現金卡就算不錯了。你說,到底誰才是草莓族?
媒體有關草莓族的報導,都在傳遞「員工囂張,主管受氣」的印象。但事實真相是,在國內就業市場上,六、七年級差不多快要淪為最弱勢,談判本錢也最差的族群。
所以你看到的草莓族現象其實是一個社會危機,「這些年輕人向現實就業壓力集體投降,失去了夢想的勇氣,不敢再為理想去冒險,只想找一份安穩能糊口的工作,徹底庸俗化、現實化、短淺化。」 更慘的是,做為父母的無力為他們解決這樣的難題,所謂「御宅族」愈來愈誇張,變成更嚴重的社會問題。
如果你是所謂的七年級生,你怎能不生氣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