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問說為何同行來盤車和消費者小賣價會有價差?
這是因為對象不同,必須有不同的成本風險考量所致。各位消費者可以很安心的把您的愛車賣給車商,縱使明天她的水箱就要爆了;但是身為一個負責任的車商,不可能把車子就這樣子交給下一位買家,外觀修補、內部美容,甚至像引擎室內環保材質的更換和基本保養都要處理,而這些成本必須考慮進去。重視誠信的車商,必須把車子整理好,而消費者看了賣相佳的車子,也才肯下訂買車。
但是車商之間的交易不同,他就像「賣給車行」一樣,保修風險必須由下一個車商承擔,所以可能轉手間不見得一定要賺錢,這要看交情。
如果您買到有如「盤價」的車子,也先不必高興,那是因為後續可能還有一筆錢要花,車商如果願意用同行價給您,這車可能是沒有整理,必須您自理這筆花費。如果是當初買賣雙方就說好,買方就不能在交車後還要求修這修那的。反之,若是車商當初有給您保固期限,那縱是變速箱要修個10萬,車商也必須負責到底,這就是誠信。
年份新的車比較沒有問題,在許多外縣市的汽車買賣糾紛往往是出在年份大一點的老車,雙方認知不同,買方認為他買的應該要像新車一樣沒問題,賣方則是因為「修下去會賠死」而拒絕處理。這就是當初雙方沒講好,那麼,消費者買到再便宜的車,又有什麼意思呢?
至於什麼贓車、借屍還魂車的,多是出現在高單價的車子,否則那些「小偷店」只為了賺幾萬元冒這種險太不值得。
所以,別再罵車商為何買30萬要賣38萬了,修補整理加上美個容什麼的就花個上萬元了(如果還要換個引擎角,那....),客人再殺個價,如果「好運」35萬成交,車商連3萬元的利潤都沒有,這還不包括付給公司員工的薪水,錢真的沒這麼好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