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他買車看車前最好先電話連絡「車子的位置」,圖為RX350,知名藝人用車,況佳。

 

一日,行經某縣的主要道路,看著中古車行林立,深知這個行業仍處於蓬勃發展中,大約是各家特色不易顯現出來,使得有些業者容易陷入經營方向不明的情況,這在新興的車商最容易出現。目前看來,同業間的經營區隔比較明顯的還是價位,就是有人賣車打的是價格戰,至於品質和售後服務,必須有所犧牲,這是相對的。

 

記得《2手車訊》在中古車市場全盛時期,在該雜誌刊登的業者超過500家,2手車訊甚至改成半月刊,因為物件不及更新,這大約是2000年的時候。現在刊登業者雖較為減少,但還是有一定數量;比較讓讀者可惜的是,自售車專欄幾乎荒廢,主要是網路廣告所形成的排擠效應。長期來看,無論是雜誌或報紙、網路刊登的廣告,業者「不實廣告」的成份還是最大的問題,雖然我在部落格上有一些介紹,但對於購車新人而言,他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倒楣事。

 

所謂「不實廣告」人人定義不同,吾人必須先破除一個迷信:認為「中古車都是爛車」,並且用健康的心態看待買賣。我指的不實廣告,是刊登物件「根本不存在」,或是「根本沒有這個車價的車」,這些無良分子,他們毫不在乎你跑多遠的路程,目的在於「你來就對了」。這聽來多令人毛骨聳然?說穿了,不實廣告的目的是為了騙人上門,再用見招拆招的方式,推銷他們想要買的車,至於這車是不是你的菜,根本不重要。

 

舉個明顯的例子,據某網路平台有客訴表示,他看網路某車商(是有店面的)06FOCUS開價36.8 去到了現場變45 店內08FOCUS開價36.8 去到了現場變48萬,公里數也跟刊登的不一樣,他投訴「差太多了」,認為差個幾萬都還好,差了10幾萬未免太扯,批評「購車平台不應該讓我們外縣市的客人當傻子」。但業者回應表示,店內每一台車成交都會有基本的管銷費用約3-5成(依成交價格而議),「所以才會導致誤解」,至於公里數的問題,則是「因刊登車輛太多,在刊登時會刊登到另一台的公里數。」

 

這說法相當、相當、相當合理@-@,但是不是可以先把這些資訊在客人蒞訪前就講清楚,才不會導致怨懟?

 

出發前都講好要看XX車,跑了200公里,對方才說車子賣掉了,建議你看另一輛又貴又爛的同型車。這樣的爛戲,天天在上演,你不可不察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古馳上 的頭像
    古馳上

    古馳上KAWACAR

    古馳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